法然上人的幸福论④ 净土宗的革新,宛如iPhone的问世 

宗祖≒网红 

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在佛教中,追求觉悟并非只有出家修行这一孤高之路,另有一条选项,那便是报名参加由阿弥陀如来亲自担任向导的“往生极乐净土的跟团游”。 

那么,如何报名参加这趟旅行呢? 

如前所述,佛教自古以来便更重视教义的活化传承与时代演进,而非一字一句地守旧传承释迦牟尼佛的原话。因此,虽说佛教留下了无数经典,固然是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但若要从中找出报名团体游的方法,可谓困难重重。由于经典的成书时代与所属宗派各异,其教义内容不尽相同。读得越多,反而越像进入迷宫一般,令人不禁陷入困惑:“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 

这种困惑的感受,其实与走进家电卖场的智能手机专区时颇为相似。 

电话机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我出生于1980年,记事时家中寺院所使用的电话是没有液晶显示,也没有电源线的传统黑色转盘电话。不久之后,电话换成了带液晶屏幕和记忆拨号功能的新款机型。大约到我上中学时传呼机开始流行,上高中时PHS(小灵通)登场,进入大学后则被手机所取代。到了2010年代,智能手机普及开来,视频和游戏功能一应俱全。 

每年,各种新功能的机型层出不穷。只要走进家电卖场,各大运营商的展柜上陈列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智能手机。每台手机旁都附有详细的规格参数表,列明屏幕尺寸、相机像素、操作系统版本、处理器名称、内存容量、机身重量、电池容量等信息。消费者在选购时必须从中选出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机型,但若非科技达人,大多数人对这些规格参数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当作判断依据。于是,不得不求助于YouTube上的网红博主发布的测评视频,参考他们推荐的机型来做出决定。 

佛教的情况亦复如此,如果不参考网红博主的解读与推荐,普通人根本无法从浩如烟海的佛典中选出值得研读的那一部。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在中国和日本,对经典进行讲解和诠释,正是僧侣的重要职责。 各宗派的祖师会选出他们所推荐的经典,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自身的教义体系。这种做法称为“教相判释”。 

法然上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章中写到: 

请珍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阐明阿弥陀如来极乐净土往生之教义的经典,将它们奉为“净土三部经”。 

因此,在净土宗中,特别尊崇这三部以阿弥陀如来为主角的经典。 

就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而言,净土三部经确实称得上值得推荐。因此,我也想从不同于法然上人的角度,谈谈我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发愿接引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净土的阿弥陀如来的“配置”(容我冒昧如此表述)在诸佛当中堪称顶级。比如,礼拜药师如来被认为有助于病愈,因此在新冠疫情期间,药师信仰有所复兴。然而,即便所患疾病能够痊愈,人终究难逃死亡这一宿命。而阿弥陀如来所承诺的,则是在死后长久岁月中,于极乐世界获得安乐的生活,这无疑更加令人心安。 

再看弥勒菩萨。弥勒被信仰为“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将在人间成佛的未来佛”,但据说他降世的时间是遥远的56亿7千万年之后,现今仍静候在兜率天之中。相比之下,《阿弥陀经》中明确记载,阿弥陀如来早已成佛,现正于极乐净土说法教化。若问究竟应依止谁,那自然是阿弥陀如来更胜一筹。 

此外,净土三部经在篇幅上也极为友好。《无量寿经》两卷,《观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各一卷,总计仅四卷。相比之下,《涅槃经》虽然教导“众生皆具佛性”,强调个体独特性,在当代社会颇具启发性,但全经长达四十卷,常令人望而却步,尚未读到要义便已中途放弃者比比皆是。 

师父,您的解读是不是错了啊! 

正因为如此,正如法然上人所教导的,恭敬净土三部经,礼拜阿弥陀如来,从冷静理性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极为出色的佛教实践方式。 

然而,在这条道路的前方,有一道可以说是理解净土宗教义时最艰难的门槛正等待着我们。 

这个门槛,正是以“专修念佛”这一关键词所代表的教义。所谓“专修念佛”,意思就是“只要专心致志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净土三部经是否详细论述了专修念佛呢?其实并非如此。若是暂时抛开净土宗的既定教义,以虚心的态度阅读净土三部经,恐怕很难自然得出“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的结论。 

让我们来稍微具体地看看经典的内容。 

《观无量寿经》正如其名,核心内容是“观想阿弥陀如来(即无量寿佛)”。经中大部分篇幅都是关于如何在内心中观想极乐世界的景象,以及主佛阿弥陀如来的庄严形象。这是一种以冥想为核心的修行方法。但即便如此,法然上人在极力推崇《观无量寿经》的同时,却明确地表示: 

不要去修行近代行者所提倡的观想阿弥陀如来庄严形象的修法。不管如何努力,我们连运庆或康庆所雕刻出的佛像都很难在心中清晰观出,又怎能真正观想阿弥陀佛的本身? 
(原文:「近来の行人観法をなす事なかれ。仏像を観ずとも運慶・康慶がつくりたる仏ほどだにも、観じあらわすべからず。」) 

换言之,他几乎完全否定了这部经典的核心教义。而他所特别强调的,是《观无量寿经》在结尾部分所讲述的内容: 

即使是罪恶深重之人,若临终之时,遇到善知识的开导,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亦能灭除一切罪业,往生极乐净土。 
 
这才是法然上人眼中真正值得依靠之处。 
 
的确,净土宗是一种面向那些缺乏开悟才能与修行条件的人而设的教法,强调此段经文的重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不顾整体脉络,只摘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强调,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呢?就好比在高级餐厅点了套餐,却对主菜完全无动于衷,而只全神贯注地享用甜点一样。无论是对用心准备这顿大餐的厨师,还是经典的作者来说,这种行为未免显得太过无礼了。 

在净土三部经中的其他经典部分,净土宗的解读方式也常常与字面理解大相径庭。《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立下了四十八大愿,而净土宗却只强调其中第十八愿——即誓愿救度一切众生的那一条,视其为全部核心。明明是对阿弥陀如来充满无尽敬爱,却仍旧只是挑选自己偏爱的段落予以强调。这样做,看起来是否有点像任性的小孩,只记得父母对他有利的那几句承诺? 

那么,为什么要做出如此任意的解读呢? 

若我能在法然上人尚在世时遇见他,我一定会向他当面请教:“师父,您真的没有理解错吗?” “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偏颇的解读呢?” 

善导大师,如同乔布斯一般的存在 

说来惭愧,直到最近,我才终于真正理解了法然上人的思想,内心深处感到彻底认同。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反而觉得,正是这种“偏离常规”的做法,才是净土宗教义的真正精髓所在。 

如果我真的能将那先前的问题当面请教法然上人,他会作何回应呢?我想他大概会这样回答:“你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一开始也是这么理解的。可是在接触到善导大师(613–681)的解读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善导大师的详细传记虽已不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善导大师是中国唐代初期的高僧,主要在长安活动,著述颇丰,深刻阐释了净土教义。在净土宗的本堂或佛坛上,中央供奉阿弥陀如来,右侧是善导大师,左侧是法然上人。这种格局十分常见,也许很多人每天在佛前合掌礼拜时,并未留意到这一点。 

在净土教的历史中,善导大师的地位之重要,若再次以电话发展的例子来说明,可以类比于发明iPhone的史蒂夫·乔布斯(1955–2011)。 

正如黑色转盘电话不断演进最终变为智能手机,在净土教的发展历程中,教义也不断被传承、整理,并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教法谱系。法然上人在其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一章中,列举了三条净土信仰的传承谱系。当今净土宗主要依据其中之一,即:昙鸾法师(476–542)、道绰禅师(562–645)、善导大师、怀感法师(生卒年不详)与少康法师(?–805),这五位中国高僧合称“净土五祖”。 

不过,法然上人对这五位祖师的尊崇程度并不完全相同。在同一著作中,他甚至自称“偏依善导”——意指他完全依止于善导大师,将其视为真正的导师。在该书第十六章中他更进一步指出: 

善导大师曾在梦中直接向阿弥陀如来学习《观无量寿经》的深奥义理,并将其编成注解《观无量寿经疏》。因此,这部书相当于阿弥陀如来亲自著述。 

他甚至将善导大师视为阿弥陀如来的化身,可见崇敬之深。虽然这似乎显得偏爱过甚,净土五祖中的其他四位高僧在比较之下反而显得被冷落,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老实说,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善导大师的理解力,与其他高僧相比,简直是不同维度的存在。与其他高僧不同,善导大师能引领我们看到佛典中原本难以想象的境界。 

这种震撼,正如乔布斯推出iPhone那一刻在世人心中引发的强烈冲击。 

电话之所以变得功能强大、便于携带,是因为无数工程师日以继夜地投入技术开发。然而,功能越强的设备,往往越显得机械感十足。因此,在iPhone问世之前,我们从未意识到原来电话机也可以是一件美的事物。乔布斯在打造 iPhone 时,不仅仅将最尖端的功能装入其中,更是将整台设备打造成一件近乎艺术品般的存在,从产品本身到包装设计,处处都追求美感。使iPhone优雅地融入日常生活,提升生活的整体美感。这一境界,是再多工程师埋头开发,也难以单靠技术手段触及的层次。 

善导大师在净土教中的贡献,正是达到了类似的异次元高度。他不仅将净土教义深化、精炼,更将其转化为一种能够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信仰形式,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我想进一步详细解说这一点。 

前文曾提及,《选择本愿念佛集》开篇引用了道绰禅师的著作。道绰禅师理性分析道:“一味靠意志力去硬撑超出自身能力的修行并非明智之举。”于是,他明确指出,虽然在印度主流佛教中,阿弥陀信仰并不被重视,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它才是最切合自身状况的救度之道。道绰禅师的判断确实犀利,但并不让人惊讶,为什么呢?因为若广泛阅读佛教经典,便会发现,“信仰阿弥陀如来”早已作为通往觉悟的诸多修行法门之一,与坐禅等并列存在。道绰禅师考虑到时代背景等情况,将这个曾被忽视的“对阿弥陀如来的信仰”,作为关键时刻的“王牌”打了出来,革新了佛教。因此,我们会赞叹:“啊!在这关键时刻打出这张牌,真是高明!”但也仅止于此。他所敬仰的昙鸾大师,亦是如此。 

然而,善导大师的解读却带有一种令人震惊的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惊呼:“咦?居然还有这张牌,以前从没见过啊……” 

举例来说,《观无量寿经》中提到的“像想观”,即观想佛像的禅修方法这一段落。经典中写道:“佛陀之身遍满法界(即法界身),因此也自然存在于每一个众生的心中。正因如此,当我们一心思念佛陀之时,这份心念本身,便已成为佛。”是的,虽然我们的内心常常被烦恼所蒙蔽而阴暗不明,但本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具足如佛般清净、庄严之本性,这就是所谓的佛性。一旦我们忆起、唤醒这份本来具足的美好本心,那么,在那一刻,我们的内心就已经成佛了。如此理解,佛典实在是妙不可言! 

——我们很容易会这样理解。或者说,通常情况下读这段经文,大概都只会得出这样的理解。然而,善导大师却严厉指出千万不能这样理解。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些凡夫,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天才的心境与智慧。就像我们再怎么崇敬乔布斯,也无法变成乔布斯。不仅是乔布斯,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们,之所以受到我们的敬佩,并不是因为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而是因为他们在我们无法想象的层次上,完成了高度原创性的创造与思索。如果我们承认自己只是无法像释迦佛那样修行得道的凡夫,那么,便不应妄自将自己的心等同于佛心。因此,善导大师在他为《观无量寿经》所作的注释《观无量寿经疏》中写道: 

当我们忆念佛陀之时,佛陀便会知晓我们的心意,并显现于我们的内心之中。千万不可误以为,是凭借自己的心力生出了佛陀。 

确实如此。 

佛陀一直都在关照我们的愿望,我们无需主动去塑造佛心。这与乔布斯当年能够准确洞察世人“如果能有这样一款设备就好了”的期待,并将其化作现实中的 iPhone,是某种程度上相似的事情。 

当然,若是按《观无量寿经》的字面去阅读,我们并不会得出这样的理解。但若我们以实在无能为力的凡夫之立场,去体会经典的深意,那么会发现:善导大师的解读,才真正切中佛意。而且,如果不以这种方式去理解,净土教将无法真正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在《观无量寿经疏》中,善导大师明确写道:“古今楷定”,即重新审视、修正自古以来所有对经典的诠释。他不拘泥于经文字句,不受以往解读的限制,甚至超越了经典作者本人的意图,为净土教成为真正“有生命的信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种能读出字里行间背后的背后的背后的能力,实在超乎常人。法然上人深深折服,由衷赞叹“善导大师,唯有将他视为阿弥陀如来的化身,方能解释这一切”,实在令人完全信服。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