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入学,有何不可?
上次我们把为了追求“觉悟”而持续修行、走“圣道门”修行方式比作“背包客”,把依靠阿弥陀如来的“救度”,一飞冲天直达极乐净土的“净土门”比作“跟团游”。最后讲到,无论是背包客还是跟团游,重要的是到达目的地,旅行的方式其实无所谓。
不过,恐怕还是有人无法接受这个说法。
不努力就达成目的,这不就像有人不通过正规考试,给内部人员送贿赂,走后门进大学吗?用这种方式入学,如若学力跟不上,进去之后也会很痛苦,更何况,用金钱买分数的想法本身就令人不齿。
但即便有人这么批判,恐怕极乐净土跟团派的道绰禅师和法然上人也会理直气壮地说:“哎,走后门入学有何不可?”吧。
这听上去意外,但其实很有道理。
因为大家都知道,考大学的学习过程极其浪费时间。学古文的文法、背语法结构,或者熟练掌握数学微积分,这些如果不从事相关专业,根本对人生毫无帮助。与其在十多岁这个敏感多思、人生观尚未成熟的青春期,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无聊的考试学习上,倒不如早点借助父母之力顺利进入大学,把宝贵时间用在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方向上,这才是明智之举。只要好好地为了社会、为了他人努力工作,赚取工资,偿还父母付出的金钱,同时也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没有任何人会因此吃亏。
因此,执着于如何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没有太大意义。真正重要的,是通过大学学习,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个“目的”。
当然,如果直接用走后门入学做比喻,确实有点不好听。但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就习惯了放弃努力、用钱解决问题的走后门行为。
比如说,米饭和蔬菜,住在城市里的上班族根本不会自己种,全靠农民辛苦劳作种出来,我们花钱去买。电脑、智能手机这些电子产品,都是技术人员废寝忘食开发制造的,我们只需付钱就能得到。如果花钱就能改善生活,理智点、痛快点早点付钱,不是更好吗?那样农民和技术人员的努力也能得到回报。
通往觉悟的关键节点
净土门的立场,与此同理。
正如我在上一期所述,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开示了两种不同的修行路径:一者,如同步行艰险陆路,艰辛备至;二者,犹如乘船顺流而下,安稳轻便。对此,我以“背包客派”喻前者,以“跟团游派”喻后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龙树菩萨并未说,无论走陆路还是水路,最终都能同等成就“究竟觉悟”。他仅仅讲到,依此修行,皆可达到“不退转位”(梵:阿惟越致,日语音:あゆいおっち)的境界。法然上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中,也准确理解并忠实承继了龙树菩萨的这一本意。
恐怕诸位读者此刻会心生疑问:“不退转位?究竟何意?”
若非出家僧人,世人多半只在诸如“誓不退转”这样的日常表达中,偶尔接触过“不退转”一词,鲜少真正理解其内涵。
在佛教正法中,“不退转”之意,顾名思义,乃指修行者一旦证入某种境界,便不再堕落退失,恒持向前。换言之,虽达“不退转位”,并不意味着烦恼立即断尽,圆满成佛,但至少内心对于佛道修行的信愿已然稳固,信心不动摇,方向不迷失。
或有人据此认为,“不退转位”必是遥不可及、深奥高远的境界,但此实乃常见误解。
众所周知,“觉悟”是佛弟子毕生的究竟追求。然而,“不退转”之位,却应被视为凡夫修行过程中,切实可达、极具现实性的阶段性目标。对此,我愿郑重主张并强调此理。
通往“觉悟”之道,虽在众多佛典中有详尽阐述,但其中亦夹杂着古印度人天马行空、超脱现实的奇思妙想,故并非一切皆可尽信、照单全收。 但不管任何路径,皆需经由“不退转”这一关键节点。只不过,佛典中未必处处以“不退转”之名直言不讳。以《选择本愿念佛集》中的表述为例,其中提及:“小乘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之修行者,能断除迷惑、证悟真理,超凡入圣,最终获致觉悟之果报(入圣得果)。”其中所谓“圣者”,实质上即指修行者已然超越凡夫俗子的精神境界,正与“不退转”同义。
综上可见,无论措辞如何,关于“不退转”这一特定境界的存在,早已广泛流传并为佛弟子所共认。
请拿好世界地图吧!
话说回来,为什么“不退转”这一概念,能超越佛教各部派、学派的界限,成为共通的信仰认知?
其中自有清晰的道理。修行佛道,若能持续用功、净除内心杂念,便有机会偶然步入“无”的境界。步入“无”的境界,过往种种自我执著,顷刻瓦解,真实本来的世界会显现眼前。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那一刻你会恍然领悟:“原来,这就是‘无我’的真实风景。”——亲证了佛典所指引的究竟目标。
如同体育选手进入极限专注状态,世俗称之为“进入Zone(最佳状态)”,据说那时连飞速的球也仿佛静止。这种境界,本质上与“无”的境界可谓异曲同工。
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无”的境界并不持久。因为我们的烦恼业障,早已深深植根于内心,就算短暂间心念空寂,顷刻之间,烦恼便再度浮现,污染自心。因此,这种层次的“无”的境界,并非究竟圆满之“灭尽定”,而被称为较浅的“无想定”。
但是,即便仅仅是“无想定”这样层次尚浅的“无”,若能有幸亲眼目睹“无我”的风景,人生便会截然不同。因为,哪怕只是短暂窥见过觉悟之国的景象,我们也相当于得到了离开迷惑之国通往觉悟之国的世界地图。即使旅途中仍会迷失方向,只要翻看地图,便可重新校正前行的道路。人生亦复如是,即便步入“不退转”之位,烦恼并不会消除,但人生的大方向已牢牢确立,不再轻易迷失。这正是入“不退转”位在佛教修行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原因。
话说回来,如前所述,印度人素来性格上更偏好背包客式的修行方式。即便手中已有前人绘制详尽的通往觉悟的世界地图,他们也更倾向于亲身实地探索、逐步验证其真伪。沿途以“入不退转位”为重要节点,超越此位,继续探索修行之旅。正因如此,诸多背包客派修行者留下了宝贵的旅行记,使通往觉悟的世界地图愈发丰富、完备。
而跟团游派的道绰禅师与法然上人等净土宗祖师,则更为务实高效。他们认为,既然先贤已绘制出大量世界地图,内容高度一致,何不干脆选择相信、直接活用?
我觉得这个想法特别有道理。
现代社会中,信任机制早已无处不在。例如使用谷歌地图时,大家默认“既然是谷歌出品,地图大致不会错”。鲜有人为验证地图真伪,专门自带测量仪器去反复验证。又如选购电脑、智能手机,若制造厂商可靠、口碑不差,大多数人便心生信任放心购买。农产品亦是如此,消费者多凭借包装上的产地、生厂者信息,放心选购。
尽管现代许多人对于宗教、包括佛教,心存抵触,但实际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离不开“信任”这一机制。人人皆知,通过善用“信任”这一机制,人生方能更为省力、顺遂。
凡是值得信任之物,不妨果断选择相信,省心省力,事半功倍。
道绰禅师与法然上人正是洞悉了这一点。倘若佛典教义本身确实可信,倒不如干脆利落地全然相信,反而能更加无惑无惧地走上人生正途。当你决定信受佛典之际,便犹如我们出行前打开谷歌地图确认路线一般,一瞬间即可步入内心不再迷茫的“不退转之位”。
当然,仍有不少人对佛典存疑,无法轻易相信,这亦属人之常情。而这正是我撰写此系列随笔的初衷与使命。
此前我曾提及,佛教经典中确实有大量虚构夸张之词。尤其印度佛教徒笔下,哪怕本应严谨的哲学论著,也常常任思绪天马行空、脱离现实,致使现代人阅读时,难免感到迷茫与疏离。
但若我们能抽丝剥茧,理性辨析佛典中如“不退转位”等逻辑自洽、切实可信的部分,相信终有一日,读者亦会认同“佛典教义大体可靠”。怀抱此愿,正是我不断书写此系列文章的初心。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