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的幸福论①  “幸福,是从念佛开始的吗?”

只靠一种商品走过850年 

“净土宗居然能只靠一种商品连续卖了850年,真是厉害啊。” 

这是以前有位广告公司的人对我说过的赞美之词。 

不愧是干广告的,说得真妙。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净土宗的教义,那就是“终生专念佛号(即专修念佛)”。假如把寺院比作商店,那它就像是门口挂着大大的招牌写着“念佛专卖店”,店里只经营一种商品,那就是“念佛”。这个比喻可以说是相当贴切。这也是一种极为克己自律的经营方式。拿拉面店来打比方的话,就像是只卖拉面、不卖饺子也不卖炒饭的纯正“拉面专卖店”。 

就算老顾客说:“老板啊,偶尔做点饺子吧”,店长也会回:“不行,我是专做拉面的。我想让你吃到好吃的拉面。饺子请到别家店去吃。”同样地,如果在净土宗的寺院里,有人说:“住持,我也想试试打坐……”,住持也会断然回绝:“不行,我们这里只念佛,打坐请去其他地方。” 

不过,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有人说“我想试试打坐……”,我大多会挺爽快地回答:“好啊。”就像有些写着“拉面专卖店”的餐馆,也会在菜单上提供饺子和炒饭一样。对于客人来说,如果这家拉面很好吃,当然也会对饺子和炒饭抱有期待——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我希望能真诚回应这种心理,所以有时候也会陪着一起打坐。 

因此,即使都是净土宗的僧人,对“专修念佛”这件事的坚持程度,也会因人而异。但不管怎么说,从创立净土宗的法然上人开始,到他一代代的弟子们为止,大家从未考虑过另卖别的商品,始终坚守着“念佛专卖店”的招牌。 

而今年,正是这家“念佛专卖店”开张的第850周年。 

净土宗起始于平安时代末期的承安五年(1175年),由法然上人在京都东山(现在的知恩院一带)开创。如今已经发展成在全日本拥有7000座寺院的大教团。凭借唯一的一种商品,就成功地在全日本各地拓展了连锁店,这无疑是件了不起的成就。 

念佛真的能带来幸福吗? 

不过,也不能因为别人夸奖了我们,就得意忘形。 

为了纪念创立850周年,净土宗提出了“幸福从念佛开始”这个口号。 

在JR京都站的新干线站台上,有一个大大的广告牌,上面是法然上人的背影水墨画,旁边写着这句口号:“幸福从念佛开始”。这是50年才一次的重要纪念活动,宣传自然也特别卖力。从宗派寄来的宣传册、海报上,也全都写着“幸福从念佛开始”这句话。 

净土宗的宣传部门都如此积极投入,我们作为寺院中的一员,更应将这句话铭记于心,竭尽所能地推广与响应。去年,阪神虎队时隔18年再次拿下联赛冠军、并时隔38年成为日本第一,当时整个关西地区都陷入了庆典般的狂热。净土宗的850周年,同样是50年才一次的大事,若能引起更大的热度,也不奇怪。 

然而! 

当我试图把这句话推广到家里,对我两个孩子(一个初二,一个小六)说:“幸福是从念佛开始的哦”,他们大概以为我糊涂了,竟然当场吐槽:“怎么可能有这种事啦!”语气还特别犀利。 

……真的假的(苦笑)。 

太不敬了吧! 

我作为住持,原本应该严厉责备他们:“你们怎么可以这么说话!”但看着孩子们的眼睛,我并没有感到恶意。那更像是一种出自直觉的真实反应。 

说起来,其实我自己在小学到初中那段时期,也曾经沉迷于任天堂红白机上的《勇者斗恶龙》游戏,甚至比起在大殿里诵经的僧人,更崇拜游戏里会使用治愈咒语(Hoimi)和复活(ZaoRiKu)咒语的僧侣角色。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只要拿起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便可随时进入一个充满动画与游戏魅力的世界,无限延伸、精彩纷呈。《鬼灭之刃》风靡全国时,作品中的角色悲鸣屿行冥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件事,也让我们僧人意外成了话题人物。当我们口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有时会听到旁人惊喜地回应:“哇!”但我想,这份感动的背后,在鬼灭粉丝脑海中浮现的,恐怕是动画中的温暖画面与经典场景吧。 

净土宗一直珍视的“念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念佛能带来“幸福”?遗憾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份信仰所蕴含的感受,或许已不再容易被直接体会。既然迎来了创宗85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也想用自己的语言,好好谈一谈。 

做一位专业的业余爱好者 

若想真正从学术角度掌握佛教,其难度恐怕比通过司法考试还要高。学习内容之广博与深入,令人不禁想这样断言。 

佛教的教科书,首先是收录释迦牟尼佛教诲的经典(经),其次是规范僧人行为的戒律(律),以及对经典进行解释的注释书(论)。这三者合称为经·律·论“三藏”。 

在龙岸寺的本堂内,有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大型书架,整齐排列着《国译一切经》全套257卷。这套书虽然属于“三藏”之一,但实为节选版,仅收录了较为重要、流通广泛的经典。 

既然这些经书就摆放在本堂中,自从我担任住持以来,便每天抽时间阅读这套经典。书中使用的并非现代语言,而是文言风格的汉文训读体。不过,正所谓“坚持就是力量”,如今读起来已颇为顺畅。然而,每次阅读一小时左右,大脑就会感到一阵疲惫。目前为止,我大概读了六七十卷而已。以这个速度来推算,可能还没读完就先寿终正寝了。 

据说,法然上人曾将所有佛典通读五遍。这实在令人望尘莫及。虽然这样的说法可能略有夸张,但他学识渊博,应当是毫无疑问的。我也希望自己至少能通读一次,说不定就能看到一片更开阔的风景。因此,我今后也会继续坚持阅读。 

那么,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法然上人的生平。 

法然上人生于长承二年(1133年),出生地是美作国(今冈山县)一户地方豪族之家。9岁时,家中遭夜袭,父亲漆间时国不幸遇害。父亲在临终时留下遗言:“以怨报怨,终难得和平”,并劝儿子出家修行。法然上人遵从父亲遗愿,与母亲分别,投身佛门。这是他少年时期最令人动容的一幕。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这一段,在流传至今的传记《法然上人行状绘图》中所记载的内容,整体是在法然上人圆寂约百年后才整理成册的,因此其中可能夹杂了一些文学性的润饰。但这也是宗教文学的一种魅力所在。我自己年幼时学习法然上人的生平,曾深受“不可怨恨敌人”这句遗言的感动;如今,我的长子也很喜欢这一段,并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的教诲。因此,这段故事的真实性,我宁愿就让它静静地存在于我们心中。 

法然上人15岁时移居京都,登上比叡山,进入延历寺修行。他选择隐居在比叡山深处的黑谷,潜心修学长达28年,直到43岁为止。据说他的头脑极为聪慧,因此被人称为“智慧第一”。 

然而,知识有时也会让我们迷失方向。知识越多,反而越容易被其牵着鼻子走,这点,对于生活在SNS信息泛滥时代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不过,法然上人即使掌握了庞大的知识,也没有迷失。他越是深入阅读佛典,越是被“念佛”的深意所吸引,逐渐成为念佛的忠实爱好者。他不断在经文中寻求答案,来确认自己对念佛的这份热情是否真正符合佛教的本质。最终,他确立了坚定的信念:“念佛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于是他离开比叡山,走入京都的街巷,开始向人们传达:“一起来念佛吧!” 

此后,直到80岁圆寂,哪怕是在被流放到赞岐国(今香川县)的岁月,他始终如一地呼唤着:“一起来念佛吧!”他是一位通晓佛教全貌的“专业人士”,但同时,也一直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念佛最忠实的粉丝”那份“业余者之心”,正是这份初心,让人由衷地感到佩服和敬仰。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