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是虚构的吗?
当我们观看电视剧等影视作品时,往往随着剧情展开,对主人公逐渐产生情感共鸣。在男女主角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中,我们沉浸在深深的感动之中。然而,这时画面上往往会出现一行字幕:
「本故事纯属虚构,与真实人物及团体无关。」
看到这行字,高涨的情绪不免稍感冷却。心中也会自我安慰地想:“果然如此吧。”虽然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部剧是编出来的,但如果它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也许我们心中还会抱有一丝淡淡的期待:也许这样的幸福,某一天也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正因为如此,才希望能够继续做着那个美好的梦。
那么,佛教经典呢?它究竟是虚构的?还是纪实的?
佛教经典中,许多都是以「我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教诲(如是我闻)」这样的句式开篇。也就是说,佛教经典自称是释迦牟尼佛本人向弟子们亲口传授的真实教诲。
因此,直到江户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佛教经典,普遍皆被视为真实的历史记录。然而,到了明治时代,随着使用古印度语言原典进行的时代考证的推进,人们开始认识到佛教可以大致分为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两大体系。而日本主要信奉大乘佛教,其依据的主要是《法华经》《阿弥陀经》《般若心经》等大乘经典,但通过考证发现,这些大乘经典均是在释迦牟尼佛入灭数百年后才逐渐形成的。换句话说,大乘经典是借用释迦牟尼佛之名,后人以高超叙事手法创作的宗教性虚构作品。这一发现,自然在明治时期的日本佛教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当时率先提出“大乘佛教并非佛说”(即所谓大乘非佛说论)的村上专精,不得不因此还俗离寺。
回望历史,自圣德太子以大乘佛教精神为治国之本以来,无数人都将大乘经典视为真实无疑的教义。然而,在佛教传入日本千余年后的明治时代,却突然被告知:“大乘经典是虚构的。”这突如其来的反转,恍若一出宏大的喜剧最终走向了意想不到的结局。或许,连圣德太子本人,在遥远的彼岸也忍不住大跌一跤吧。
即便如此,仍然能够相信吗?
到了今天,大乘非佛说论已被广泛接受,因此,即便我持这一立场,也不至于引发波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如今正生活在这样一种已知大乘经典为后人创作所带来的,多少带着冷静疏离感的氛围之中。
至于当年究竟是哪些人在古代印度创作了大乘经典,恐怕如今已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对佛教有着深厚的造诣。我们当然希望那些经典源自修行深厚的僧侣,但也不能否认另一种可能:或许只是一些普通的男人(或女人?)出于善意,编造了动人的故事并广为流传。
如此思考下去,连阿弥陀如来的存在本身,也难免让人开始怀疑。
正是因为《阿弥陀经》等经典,以佛陀亲口所说的形式告诉我们:“只要至心称念,遥远彼方的极乐净土中的阿弥陀如来,必定会前来迎接众生往生净土”,因此,我们才愿意相信,即使未曾谋面,阿弥陀如来也终会如约而至。但如果这些并非释迦牟尼佛本人之言,而可能是某个身份不明的大叔编造了这些看似善意的故事,那会怎样呢?
理性判断之下,对阿弥陀如来的信仰自然会开始动摇,对于大乘佛教的态度,也势必要重新审视与反思。
然而,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出生在以大乘佛教文化为背景的日本社会,而心生沮丧或自卑。因为,即使在另一支上座部佛教中,要说能否将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的话准确无误地一字不落地传承下来,却绝非如此。 如果追溯到上座部佛教所遗留的早期经典,比起阅读大乘经典,更能洞见佛教最初期的思想。
例如“缘起”的教义——世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独立自存,一切法皆因缘和合而生起,想必从佛教最初期便已被阐明了。然而,即便如此,要想从现有经典中精准提取出释迦牟尼佛关于“缘起”教义的原话,恐怕也是一件永远无法彻底完成的事。
换句话说,日本历史上重视大乘佛教这一事实,并不需要觉得羞愧。无论是大乘佛教的经典,还是上座部佛教的经典,本质上都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后世的润色与加工。
佛教——Game Over……。
二次创作的创造力
在这里,我们或许应该转换一下思考的逻辑。
对古代印度的佛教徒而言,为经典增添润饰,并没有任何羞愧之感;相反,这是一种正义之举。他们认为自己应该补充释迦牟尼佛未曾详尽阐述之处,于是纷纷竞相创作新的经典。正是这种竞相创作的热情,孕育出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典。因此,今日的我们若以“润饰不过是多余之举”这样的态度对待这一现象,本身其实是显得颇为不够宽容与成熟的。
即使在现代,如果像《鬼灭之刃》这样的动漫流行起来,有绘画才能的人就会开始进行二次创作。想要完全融入角色的人则会选择角色扮演。如果粉丝的创作活动和表达行为是在遵守原作者制定的指南范围内进行的,那就不应受到限制,不如将其视为动漫文化的一部分,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
佛教也是如此。那些自称亲闻佛言而撰写经典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创造力,应当被我们坦然欣赏。虽然无法准确得知原作者释迦牟尼佛的原话,的确有些遗憾,但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历经多次润饰、再创作,这些经典所描绘的内容,却始终未曾严重偏离释迦牟尼佛原本所定下的佛教精神和教义。这或许是因为,对古代印度人来说,佛教的世界观是一种天然契合的直观感受。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者根据听众的不同,将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灵活地翻译出来,对于古代印度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而且,他们还不仅限于原意的诠释,往往还会巧妙融入新的故事情节,从而不断提升经典本身的丰富度与可读性。
从学术角度来看,大乘经典或许确实充满了润饰与虚构的成分。但大乘佛教所推崇的“空性”的思想,所揭示的正是一切存在皆无固定实性的道理,这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缘起”思想高度契合。主张“一切众生皆具成佛之性”的“佛性”思想,可以说是对佛教起源的某种回归——正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时,见证了众生皆有觉悟的可能性。
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尽管大乘经典看似充满了虚构的成分,但细细品读便会发现,它们并未偏离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教义。我们可以放心地欣赏这些凝聚了古代印度佛教徒创造力的大乘经典。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