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的幸福论③-1 你是背包客派?还是跟团游派? 

停止“强撑”!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正式展开对全16章《选择本愿念佛集》的解读。 

如前所述,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法然上人代阿弥陀如来表达其本愿心情的“神来之作”(或者该说是“佛来之作”?)。不过,法然上人可不是那种神神叨叨的通灵者,他从不宣称自己“亲自见过阿弥陀佛”。相反,他采取的是一种冷静而严谨的学者姿态——通过引用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经典以及历代注释文献,理性地进行深入解读,并构建起坚实的教义体系。这本书之所以能成为近850年来念佛信仰的根基,其理由可见一斑。 

不愧是法然上人,实在令人佩服! 

好了,在对整体架构做了简要介绍之后,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逐章阅读吧。 

《选择本愿念佛集》讲座,开幕! 

第一章:「道绰禅师立圣道与净土二门,并舍圣道而正归于净土之文」 

在这一章中,法然上人引用了道绰禅师(562–645)所著《安乐集》中的一段话。道绰禅师是隋唐时期的中国高僧,也是净土宗所尊崇的五祖(净土五祖)之一。标题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 

“佛法修行分为两条路:一条是给有天赋之人的圣道门,另一条是给愚者走的净土门。既然我们都是愚者,只能选净土门了。” 

此即道绰禅师所了悟之法义。 

开篇即重拳出击。 

一上来就直接断言:“我们这些人啊,说到底就是一群愚者。”(当然这里的“愚者”是指那些难以真正如法修行佛道的人)。而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你,也理所当然地被包括进去了。 

接下来我们稍微详细说明一下。 

“圣道门”指的是佛教中那条传统正统的修行之路。释迦牟尼佛舍弃地位、财富、家庭,出家修行,最终证得佛果。他的弟子们既然投身佛门,也就要追随他的步伐,不论多么辛苦,也必须打坐、持戒、诵经,严格要求自己,精进修道。如果今生无法圆满,就发愿来世再投生为人,继续修行。 

而道绰禅师则大胆地宣告,自佛教创立以来一直被视为正道的这一修行之路,如今已难以践行。其原因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已经过去了漫长的岁月”,“佛法教义深奥难懂”。 在没有修行的才能、修行环境又不具备的现实下,凡夫俗子无论如何勉强自己,也只是徒然虚度光阴而已。道绰禅师正是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展现出果敢的气魄,向世人发出了改变修行路径的号召。  

“大家,别再强撑了!” 

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该高喊“停止强撑”口号的时刻: 

“这个董事会,光是空谈,根本什么成果也没有!” 

“那对情侣整天吵架,早点分开,反而对彼此都更幸福!” 

即便内心非常确信这些想法,但若自己贸然说出口,往往会被嫌弃是多管闲事,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最好是,能有别人代替自己说出这些话。 

若你也曾这样想过,那么不得不佩服道绰禅师,正是他鼓起勇气,替我们说出了那句许多人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那么,如果传统正统的修行之路已然行不通,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永远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了呢?对此,道绰禅师提出,既然圣道门难以进入,那就选择净土门作为替代。 也就是说,相信经典中所说“阿弥陀如来专为愚者凡夫而设”的慈悲愿力,投身阿弥陀如来所成就的极乐净土。这是一种放下逞强、认清现实之后的智慧选择。可以说,道绰禅师教导了·我们,要用符合自身实际的方式,去踏上解脱之道。 

现代人是最愚蠢的一代? 

不过,道绰禅师所高声呼吁的“停止强撑”的口号,并没有像他所期待的那样,直接打动我们的内心。 

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时代越往后,人就越愚痴”这种说法,让人实在难以信服。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岂不是意味着“现代人是历史上最愚蠢的一代”?可是我们不是从小就学过,人类是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才走到今天的吗…… 

在佛教中,常常存在一种与“进化论”完全相反的观念——即把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代视为理想时代,认为随着时间推移,佛法会逐渐衰微、难以流传。这种思想,也可以说是类似“过去才是美好时代”的怀旧主义倾向。这种观念,似乎在中国和日本比在印度本土表现得更加明显。或许正是因为中国和日本与佛陀在世时的印度有着地理上的距离,因此对佛陀当时的印度,更加怀有一份理想化的憧憬与向往。 

在日本,早在法然上人诞生的约80年前,即永承七年(公元1052年),人们便认为世界已进入“末法时代”。所谓末法时代,是指释迦牟尼佛入灭已久,佛法衰微、无法正确修行,也无人能够证得觉悟的时代。同年,在京都宇治修建了著名的平等院,这正是人们渴望依靠阿弥陀如来的救度所体现出的心愿。彼时,天灾不断,社会上又正值权力从贵族阶层向武士阶层转变的动荡时期,混乱接连不断。因此,很多人切实感受到人性的脆弱与愚昧,相信末法的预言真的降临。正因如此,法然上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的开篇,便引用了道绰禅师的教导,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就显得十分自然、顺理成章了。 

距离那时已经过去了近一千年,那么现代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按照佛教的理论来看,末法时代理应愈发加深,众生的生存处境也变得更加艰难。然而,现实中我们对此却缺乏切身的体会。毕竟,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如今的文明程度远远超过了平安时代末期。 

的确,我们面临着频繁的地震与水灾,例如东日本大地震让人心有余悸,近年的天灾也让人越来越意识到不确定性的威胁。然而,从医学进展来看,我们正处于“人生百年时代”,多数疾病已有治疗方法可循。战争方面,虽然乌克兰、加沙等地战火不断,惨不忍睹,但在日本国内,人们仍能享受相对安稳的生活。手机和电脑随时可以连接海量的娱乐内容,日复一日地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厌倦。对“过去才是美好时代”的历史观,恐怕很难真正产生共鸣。 

不过,历史观或许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道绰禅师与法然上人真正想表达的,与其说是历史话题,不如说是对人类自身愚昧行为的深刻反思——明明能力有限,却偏要硬撑,盲目逞强。那种一再不自量力地强撑,才是他们批判的核心。而这种愚昧与盲目,即使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意图,就会发现,道绰禅师与法然上人所提出的问题意识,才会真正深刻地触及我们的内心。 

极乐净土的跟团游 

另一方面,那句“强撑是没有意义的”是否真的成立? 

“强撑”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是在勉强自己。然而,即便只是打坐,刚开始时双腿的盘法总是别扭,呼吸也难以调顺,心境自然也难以平静。但哪怕是带着几分勉强去打坐,只要持续下去,身体终究也会逐渐适应。 

不仅是打坐,凡是追求修行之道,恐怕都离不开一定的忍耐与坚持吧。 

然而,如今却有人主张:哪怕放弃努力修行,径直投奔阿弥陀如来,也能像真正修行的人一样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这样的说法,真的站得住脚吗?如果如此,那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出家的努力,还有历代修行者数不尽的精进苦修,岂不是都变得毫无意义?更何况,鼓励人们逃避艰苦的修行,这在伦理上是否妥当?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在职场上取得成绩的人,大多都在他人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努力。哪怕是勉强坚持的努力,终有一日也能转化为自身的实力。逃避努力就想轻松成功,这个世界哪有那么简单? 

那为何道绰禅师却能如此干脆地说出“强撑没有意义”这样的话?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确实存在一种真正没有意义的强撑。 

什么意思呢? 

南印度的早期大乘佛教的论师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到,修行佛道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陆路步行”,艰难崎岖;另一种是“水路乘船”,轻松平稳。道绰禅师所说的“圣道门”便是“陆路”,而“净土门”则相当于“乘船”。 

如果用现代术语来形容,“走陆路还是坐水路”,不妨换成“背包客派还是跟团游派”,可能更容易理解。 

旅行的时候,你是选择只背一个大背包,装上最基本的行李,独自自由探索世界的“背包客旅行”;还是选择让旅行社帮你安排好一切,轻松出发的“跟团游”呢? 

哪一种旅行方式更正确,并没有标准答案。有人梦想着用一年的时间,以背包客的方式环游世界;也有人更愿意把订机票、订酒店等繁琐的事情全部交给旅行社,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享受旅途。 作为背包客,虽然旅途中更辛苦、面临的风险也更多,但却能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深入感受异国风情与文化。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能轻易请到那么长时间的假期,因此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方便的跟团游。正因为跟团旅游的普及,才让我们能够轻松出发,享受旅行的乐趣。 

这里需要明白的是,舒适的跟团旅游之所以能够实现,正是因为过去那些背包客们,乃至敢于冒险踏入未知旅途的先行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信息。在佛教中,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便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游行生活,他正是走在“无路之路”上的背包客。而印度的佛教徒们,基本也延续了这种背包客式的修行风格——远离尘世喧嚣,过着自律而有规矩的生活,专心修禅定,通过反复忍耐与超越,逐步踏上通往觉悟之道。大概,这种风格与印度人的气质、文化背景也有着天然的契合吧。 

然而,随着佛教传承了五百年、上千年,关于修行与觉悟的经验与信息不断积累,人们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能够更顺利接近觉悟的“捷径”。这种方式,就如同相信旅行社,轻松参加跟团游一样,人们只需简单地信受经典的教导,便能投入佛道修行,且无需过多的忍耐与艰苦。尤其是,道绰禅师早已洞察到,被称为“前往极乐净土的跟团游”,必将成为最受欢迎的“爆款产品”。 

关于“背包客派”与“跟团游派”这两种修行风格,不仅在龙树菩萨的著作中有所体现,在其他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然而,在印度,基本上大家都尊崇释迦牟尼佛那种背包客式的修行风格,跟团游式的修行始终没有成为主流。尽管对阿弥陀佛的信仰最早发源于印度,但真正让“前往极乐净土的跟团游”广泛开展并普及的,却是中国与日本。 

可以说,道绰禅师正是敏锐地关注到了印度并不重视的这种“跟团游”修行方式,借此大大拓宽了佛教的普及面与影响力。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