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的幸福论②-3 父母的意见和法然上人的教诲,都是事后才见效

 

佛典里满是复制粘贴!而且冗长难读! 

即便将大乘佛典视为“蕴含佛教精髓的瑰丽虚构作品”,这种积极的理解方式令人欣慰,但实际上阅读时,刚开始或许觉得有趣,渐渐却会生出倦意。这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大量复制粘贴的内容,甚至令人怀疑是否为剽窃之作。 

例如,据说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将成佛的是弥勒菩萨,他现居兜率天,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后将降生于世并修行。经文中详细描述了修行生活,却多处令人联想到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内容,例如自幼立志出家、在菩提树下修行等。 

又如,阿弥陀如来立下大愿,誓救众生,并通过修行证得佛果,建立了名为极乐的净土。事实上,“发愿修行、成佛建净土”这一模式在大乘经典中被反复使用,其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充斥着大量复制粘贴的痕迹。 

此外,经文的叙述往往冗长而繁复。《阿弥陀经》后半部分甚至列举了三十八位佛的名号(据说这还只是从众多佛中精选出来的一小部分),接着便强调:“诸佛皆赞叹阿弥陀如来,所以你们应当信受此经。”这种表达方式,颇有一种施加压力的感觉。 

我的孩子每次撒娇想要什么东西时,总会说“我们班上的同学全都有任天堂Switch!”像这样用一句“大家”来概括。但他并不会逐一列出“田中同学、中村同学、佐藤同学……”全班同学的名字。要是真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列出来,家长只会觉得“吵死了!”而不是被说服。可是在编纂佛典的古印度人看来,他们似乎就是非说不可,因此才使得经文的叙述显得格外冗长累赘。 

正因如此,读大乘经典时,起初常会觉得“这是个好故事啊”,眼界为之一亮;但读着读着,就会不禁想:“这不是刚才读过的内容吗?”、“不用每句都重复,我已经懂了。”像这样兴致骤减的时刻经常出现。或许经典的编者当时确实受到某种灵感的启发,想要传达某种重要的信息,但这种心意却未必能顺利传达给后人。甚至会让人开始怀疑,阿弥陀如来和弥勒菩萨究竟是否真实存在。 

如何与经典建立亲近之情 

如今的我,已经能够纯粹地享受阅读大乘经典的乐趣了,但在走到这一步之前,我曾经长期陷入迷茫。作为一个习惯以理性思维生活的现代人,我曾一度深感困惑:该如何理解大乘佛典,才能真正接纳它们的价值? 

让我走出迷茫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是逐渐了解了经文作者的个性,换言之,我学会了以俯瞰的眼光理解他们——那是一群喜欢滔滔不绝讲述的人。由此,我对异文化产生了理解,甚至开始欣赏那种近乎啰嗦的风格。掌握了经典创作时代的印度与现代日本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是学习佛教的一条捷径。关于这一点,我也希望将来能系统地加以整理。 

另一个原因,是我遇到了一些“攻略式”的善意指南,它们将那些冗长繁复的佛典语言加以提炼、归纳,使人更易把握要点。例如,“佛教如何看待世界的构成”、“人在迈向觉悟之境时,内心会经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我从公元四至五世纪北印度高僧世亲的一些著作中学到了许多。而关于“为何能与阿弥陀如来心心相印”这一问题,我所学习的则正是法然上人。并不是因为我身处净土宗传统之中,所以才偏袒法然上人,而是因为在对阿弥陀佛信仰的理解上,我认为法然上人以及他的老师——中国唐代的善导大师,确实具有超群的洞察与深度。 

我曾将对现今居于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如来的思慕之情,比喻为一场“超远距离恋爱”。在今生今世,我们不仅无法与阿弥陀如来面对面相见,甚至连一句讯息都无法传递。在这样的状况下,仍持续怀抱着对阿弥陀如来的思念,并非易事。面对佛典中所载的言语,也难免会生出“这是否只是编造的故事?”的怀疑。然而,这两位先贤(指法然上人与善导大师),却以直观的方式确信:“阿弥陀如来确实存在。”他们从那些充满“复制粘贴”的佛典中,精准提炼出信仰的核心精髓,撰写成指引人通向极乐净土的修行指南。可以说,他们对阿弥陀如来信仰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经典原作者的设想。这并不是凡人所能做到的境界。 

人们念佛,是因为害怕堕入地狱吗? 

在法然上人诞生约两百年前,有一位名叫惠心僧都源信(942–1017)的高僧。他同样是将阿弥陀如来信仰深植于日本的重要人物。他所著的《往生要集》中,详细描述了那些生前造恶业者死后堕入地狱所受的各种苦楚。事实上,在印度的佛典及其注疏中,关于地狱的描写其实并不多。而源信则广泛涉猎典籍,将零散的记载加以汇集整理,以极具震撼力的方式描绘出地狱的可怖景象。可以说,如此详尽的“地狱指南”,今后恐怕再难有人能超越。与此同时,他也唤起了人们对极乐净土的深切向往。换句话说,他完成了一项非凡的壮举——将“厌离秽土、欣求净土”这一世界观深深镌刻进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中。 

然而,法然上人的理解方式却截然不同。他的观点更加本质,也更为合理。 

人们并不是因为害怕地狱而去依靠阿弥陀如来、祈求往生。法然上人所强调的要点更为简单:正因为阿弥陀如来一直在惦念着我们,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回应这份慈悲之心而已。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害怕被责骂”并不是一个很强的动力来源。人们往往只是应付完成被交代的任务,而不会投入额外的精力去做更多。但如果对象是我们在意的人,比如上司、同事,或是心仪之人,我们知道“如果这样做对方一定会开心”,那我们往往就会全力以赴,甚至愿意超越自己的极限去付出。 

从这个角度来看,法然上人的视角,恰恰把握住了一种超越时代、值得珍视的人类情感本质,并以极其坦率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父母的忠告和法然上人的教诲,都是事后才见效 

 
在本系列文章中,我将以法然上人的代表作《选择本愿念佛集》为基础,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幸福,是从念佛开始的吗?”《选择本愿念佛集》是法然上人在六十六岁时,应其挚友九条兼实的恳切请求所撰写的。这部书的标题中所用的“选择”一词,其“选”与“择”两个字皆有“挑选”之意。换句话说,这个标题所蕴含的,是一种深层的宗教意图——即:为什么阿弥陀如来在诸如禅修、持戒等众多佛教修行方式中,唯独选择了“念佛”这一途径?本书正是尝试“代替阿弥陀如来,予以解释说明”。 

我第一次读《选择本愿念佛集》,大概是在二十岁左右,那时我正在修行道场生活。说实话,当我看到“代替阿弥陀如来来加以阐明”这样的设想时,觉得自己跟不上这样的思维方式。 

其实,即便不是那种所谓“超远距离恋爱”的特殊情况,就算是最普通的恋爱,如果能完全明了对方的心意,那该有多轻松。若是确信对方也对自己有好感而去表白,结果却被冷冷拒绝,那种失落感也是相当难堪的。 

但或许正是如此才好。如果能够完全读懂对方的心思,恋爱反而会变得索然无味。平时对穿衣打扮并不上心,也会开始担心“这样穿会不会被觉得太土了?”、“送什么礼物才能让对方开心?”、“第一次做的饭菜,合不合对方的口味?”在找不到标准答案的情况下,一边苦恼犹豫,一边想象对方露出幸福微笑的模样——这本身就是恋爱的乐趣之一。 
 
宗教,其实也是如此。像法然上人那样,能够理解阿弥陀如来等诸佛神明心意的天才,实在极为罕见。而我们这些占了99%以上的普通人,是无法看透的。也正因为看不透,才会挣扎、探求。我们想象自己在地狱业火中焚烧的场面,想象佛陀从极乐净土前来迎接的情景,将这些描绘成佛画。这也正是宗教文化的独特韵味。 

法然上人说:“只要持续念佛,其他的一切都不是必须的。”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依然会想要享受欣赏佛像与佛画的乐趣。即便心中隐隐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这个佛像轮廓鲜明,真是个帅哥啊”,但静静欣赏一尊美丽的佛像,也可以成为人生中美好的一幕。 

据说,“与其建造寺塔伽蓝,不如念佛功德更胜一筹”。但仰望高耸入云的五重塔时所获得的振奋,或是在金色佛殿前内心得到的洗涤,这些围绕寺院伽蓝的感动,也应被珍视。 

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啊。 

 
不过,当我们参拜寺院、礼拜佛像时,内心应怀着怎样的态度合掌,我认为,《选择本愿念佛集》正是能引导我们把握这一核心精神的著作。 

这本书写得非常严谨有序,因此读起来或许显得有些乏味。相比之下,《往生要集》中的地狱故事反而更令人心跳加速、读来惊心动魄。虽然我打算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读《选择本愿念佛集》,但不得不承认,它读起来确实容易令人感到枯燥。这也没办法,毕竟法然上人实在是天才得让人望尘莫及。但正因为如此,越早读它,越能在往后的岁月中猛然领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这本书,正如那句俗语所说的:“父母的忠告和冷酒,都是事后才见效。” 

Comment

  1. No comments yet.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