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距离恋爱的理想与现实
远距离恋爱,既有因无法日常相见而生的孤独,也有正因这份距离所带来的心动与期待。
每月领到薪水后,便买下新干线的车票,前往那座心爱之人等待的城市。单程需数小时,路途并不轻松,然而,一想到每一秒都是在靠近对方,心中便充满悸动。想象着月台上等待着的,是那久别重逢的身影,心中便充满期待。也正因此,觉得这个月辛苦工作的付出,还有一再节省生活开支的努力,似乎都得到了回报。
用爱跨越原本无法相见的距离——多么浪漫的事情啊!
——沉浸在这样的梦中固然令人感到幸福,然而现实中,要跨越距离去维系一段感情,却并非易事。若长时间无法相见,彼此之间的情感可能会逐渐产生偏差。当生病或情绪低落时,若对方就在身边,我们可以依赖地说一句“请帮帮我”。若对方能立即赶来相伴,心灵自然会获得慰藉,感情也因此加深。但如果彼此身处异地,即使内心渴望依靠、想说一句“请帮帮我”,也会因为担心给对方添麻烦,而不由自主地压抑这种情感。如此一来,心中或许会泛起“若身边有个可以温柔依靠的人该多好”的念头。
念佛,是一场超・远距离的恋爱
那么,回到念佛的主题。
从字面意义来看,“念佛”是指“在心中忆念佛陀”;但在日本佛教,尤其是净土宗等宗派中,念佛更特指“出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修行方式。当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位于遥远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如来,便会接纳我们由衷的信心与爱意。而当我们此世的生命走到尽头之际,阿弥陀如来将前来接引,使我们不堕地狱或饿鬼道,而是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换句话说,这是一段信仰之爱最终得以圆满的过程。 这一点,在《阿弥陀经》等多部经典中都有明确阐述。
从这个意义上说,念佛,其实是一段远超越世间远距离恋爱的“超·远距离恋爱”。
我们所恋慕的对象阿弥陀如来所居之世界,是无论搭乘新干线、飞机,甚至是火箭也无法抵达的地方。更何况,即使我们再怎么渴望见面,也必须等到生命终结之后,才能启程前往。
当然,根据经典的记载,阿弥陀如来即便与我们相隔遥远,也始终在默默守护着我们。但我们又该如何做到,毫无疑虑地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呢?
我们每天即使通过 LINE (通讯软件)频繁联系,彼此之间的真正心意也未必能够真正了解。更不用说,从未谋面的阿弥陀如来心中所想,我们又怎可能确切知晓?倘若倾尽一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却在临终之际,始终未见极乐世界的接引现身——那岂不是像喜剧结尾一样滑稽?那又该如何是好呢?
以“思考”为基础,重新设计佛教
当我们心中生出这样的疑问时,或许会有人立刻呵斥:“怀疑经典,这是对佛法的侮辱!”
但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恋爱中,“我一直都相信你……”却最终发现信任被辜负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要避免这样的“感情事故”,就必须不断努力:从对方的话语细节中去理解其真实想法,必要时也要主动修复彼此的关系。对信仰而言,或许亦应如此。
就我个人而言,关于“死后将何去何从”这件事极为重要,正因如此,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打动内心深处的答案,而不是用一句“经典是理所当然应当相信的”这样的说法敷衍自己。毕竟,我们身处于一个重视科学验证、讲求逻辑理解的时代,寻求可以理性理解与内在认同的信仰方式,正是现代人真实且自然的感受方式。
我们无法因环境不同而彻底切换自己的人格与思维方式。在寺院里,我们被教导“不要多想,只需相信”,而一回到世俗社会,却又被要求“要自己思考、为自己负责”。如果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导之间来回切换,人可能会精神崩溃。或者,更严重的是,对佛教本身产生反感。
当然,有人希望在参拜寺院的片刻中,暂时逃离日常生活的繁复与疲惫——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错。如果在佛前祈愿、表达信仰的那一刻,能带来片刻的安宁与疗愈,那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参拜。但如果佛教的作用仅止于此,那么它就只是世俗生活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
归根到底,唯有以“思考”为基础,重新构建佛教,才能真正为佛教的未来开辟出道路。我们需要校正思维方式中的偏差,在理解之后,能够依照所领悟的内容去践行,由此我们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内心安宁。也唯有当佛教重新建立在这种思考路径之上,它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代人真正的生存之力。这篇连载文章,也正是在秉持这样的态度展开书写的。对于已经习惯了传统佛教面貌的人来说,文中或许会出现一些显得激进的表述。但对于在现代社会中拼尽全力、努力生活的人来说,它或许会成为一份难能可贵的指引。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