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章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归正之文】
(在净土宗中,“佛道修行等于念佛”,而坐禅等其他修行则被视为“杂多”之事,也就是多余之物,予以排除。那么为何能够如此简洁地做出断言呢?本章会对此作出详尽的说明。)
做不出来的食谱毫无意义
请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偶然走进书店,发现那位你憧憬已久的超一流法式餐厅主厨,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独家诀窍毫无保留地写成了食谱书并公开出版。封面上印有如艺术品般美丽的料理照片,书腰上还写着迷人的宣传语:“只需按照食谱操作,餐桌立刻变身顶级餐厅”。你误以为“没想到竟然有一天能亲手做出那道法国料理的味道!”一时冲动就买下了这本书,并幻想着“家人一定也会很开心!”带回家后突然燃起了对料理的热情。
你为了家人拼命地按照食谱制作,想要端出一整套法式全餐,而家人这边的反应自然是冷淡的。每当你挑战新料理时,厨房里就会出现一些前所未见的调味料;锅碗瓢盆也几乎每天都有宅配送来,据说是那位有名主厨爱用的同款。如果做出的菜没有引来令人感动的反应,你甚至会脱口而出:“是不是这个厨房的火力不够强啊……”家人已经无言以对。
是的,家庭的餐桌,并不是一个通过追求理想就能带来幸福的地方。与其如此,不如一边看着超市的宣传广告,一边获取诸如“今天鸡蛋在打折!”这类信息,或者在购物时看到临近保质期的食材上贴着“半价!”的标签,在这样的过程中一边控制预算,一边思考菜谱——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显得有些平淡无奇,但却是通往幸福餐桌的捷径。
佛道修行也是如此。
超一流法式餐厅的主厨,通常在年轻时就曾在法国本地的一流厨师门下修炼多年。据说,创立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本是王族的继承人,却在29岁那年舍弃了既定的地位与荣耀,乃至妻子与孩子,毅然出家,拜在数位以修行高深著称的导师门下,进行了长达六年的修行。据说,在这番超乎常理的举动之后,他于35岁时获得了被称为“觉悟”的终极领悟,从此佛教正式创立。此后,释迦牟尼佛终其一生直到80岁圆寂为止,都未曾重返世俗生活,而是以出家者的身份持续进行弘法之旅。
正因如此,在日本,僧人们根据各自宗派的不同,虽修行时间长短不一,但闭关入寺修行已成为一种传统。以我自己为例,大学时期曾四次进入寺院闭关修行,每次为期三周,最终成为了净土宗的僧人。修行生活听起来似乎十分严苛,但却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压力,更多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一旦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便会只觉心境清明、倍感舒畅。虽然我也曾希望,在结束修行生活之后,依然能够保持那份清明与清爽的心境,但现实往往不容如愿。在物欲与食欲的洪流中随波逐流,陷入烦人的人际纠葛之际,原本仿佛近在眼前的“觉悟之境”也渐行渐远。尤其是结婚并有了孩子之后,家庭对我的期待也已不再是“追求佛道的高僧”,而是“陪孩子玩的爸爸”与“挣钱养家的丈夫”。
即使是“懒人”也能做到的修行法
本是僧人,却喝酒又结婚——批评这点固然简单,但这并不是净土教的立场。如果说,即使过着懒散的生活也能实践佛教,那其实是极具革新性的理念,而正是净土教的历史本身,勇敢地挑战了这一点。
佛典可以说就是通往觉悟的食谱书。但在印度写下的那些佛典,大多就像是一流法式餐厅出的食谱那样过于高深。比如,即便开始打坐,翻开佛典,也几乎找不到诸如“怎么盘腿”“如何调整呼吸”这种面向初学者的实用信息。相反,写得满满当当的是“无的境界”究竟是什么之类的哲学讲解。关于念佛也是一样,虽然可以找到“念”或“佛”的定义,但诸如“一天应念几遍佛号”这类问题,完全没有提及。对于在出家者团体中持续从事高阶修行的人来说,这类初学者教程——就像“怎么切菜”“怎么熬高汤”一样的内容——或许根本没有意义。但如果没有这样通俗易懂的入门教程,佛教是难以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扎根的。不,如说得更明确些,倒不如干脆像“懒人饭”那样的食谱,强调怎么偷懒、怎么简便来做,才能真正成为老百姓最可靠的帮手。
正因为如此,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便大胆地将那些面向专家的佛典“脱胎换骨”,改写成连懒人也能实践的实用型“觉悟食谱”。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章,其标题为「关于修行,立正杂二行,舍杂行而归于正行」(意即将佛道修行分为重要的和多余的两类,将真正重要的修行作为依归),正表明了本章是以“如何让修行更易于实践”为出发点来重构修行体系的。该章一开头引用了善导大师的话,大致翻译如下:
修行可分为两种:①正行(重要的修行),②杂行(多余的修行)。那么,什么是正行呢?那是指:阅读与阿弥陀如来相关的经典、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及对阿弥陀如来进行供养等行为。
所谓在修行上建立信心,又可分为两种:其一为正行,其二为杂行。所谓正行,是指专门依循往生净土经典而进行的修行,称之为正行。
也就是说,修行被分成了两类。
进一步地说,
在正行(重要的修行)之中,专一称念阿弥陀如来的名号的修行,才是所谓的「正定之业」(本质性的修行)。其理由在于:这是顺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
在正行之中,又可再分为两种:其一,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无论行、住、坐、卧,无论时间长短,念念不舍者,此名为正定之业。因其顺应彼佛之愿也。
经文中如上记载。这段文字在净土宗中被视为极其重要,甚至被称为“立教开宗之文”(即创立净土宗的根本文句)。为何如此重视呢?因为法然上人正是读到这句善导大师的话——“应当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何?因为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他当下领悟:“啊,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从此,对念佛的教义彻底坚定了信心。
不过,推测一下现在正在阅读这段话的各位读者的心情,恐怕并不能完全理解当时法然上人的心境,心里或许正满头问号地想:
“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这突然是什么意思啊!?”
完全是一脸茫然的样子吧。
因此,关于法然上人究竟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我也想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一番说明,但这需要较多篇幅,就留到下次再讲。在此之前,我想先来整理一下本章中所提出的适合懒人的修行框架。
正行(重要的修行) | 杂行(多余的修行) |
读诵正行(诵读与阿弥陀如来有关的经典) | 读诵杂行(诵读与阿弥陀如来无关的经典) |
观察正行(在心中观想阿弥陀如来的形象) | 观察杂行(在心中观想除阿弥陀如来以外的对象) |
礼拜正行(礼拜阿弥陀如来) | 礼拜杂行(礼拜阿弥陀如来以外的佛菩萨) |
称名正行(称念阿弥陀如来的名号/正定之业) | 称名杂行(称念除阿弥陀如来以外的名号) |
赞叹供养正行(赞叹并供养阿弥陀如来) | 赞叹供养杂行(赞叹并供养除阿弥陀如来以外者) |
我认为这是一个设计得非常好的体系。虽然守戒律、打坐、多佛供养等诸多修行都未必无益,但对懒人而言往往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才会劝导说:请首先专一礼拜阿弥陀如来就好。即然而,即便只是专一礼拜阿弥陀如来,在身心疲惫的时候,去礼拜、献花、点灯供养,也常会觉得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方式就是:下定决心,把“虔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简单的修行,明确地作为修行的核心。
鸡肉与念佛有相似之处?!
也许会有人疑问:“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地重构佛道修行吗?”
为了更容易理解,我再次举做饭的例子来比喻一下。
有一次,我在超市的肉类区,听到一位太太对身边看起来像是她丈夫的男人说:“鸡肉便宜的时候就要买好囤着。”“只要冰箱里有鸡肉,总能做出点什么。”——说得就像一句至理名言一样。
我当时心想,真是说得太对了。
在超市里走着走着,琳琅满目的食材和调味料便接连映入眼帘,不断挑动人的食欲。但如果见什么都买,结果不仅会加重家庭开支,冰箱里的食材还可能过期,不得不忍痛丢弃。就算是买肉,有时可能也会想吃点猪肉或牛肉。即便这些肉类贴着“特价品”的标签、价格比平时便宜,但和鸡肉相比,性价比还是太低了。不被其他肉类诱惑,持续选择鸡肉,才是控制食费、妥善安排家庭预算的关键所在。而且,鸡肉不仅便宜,还极具烹饪的多样性。可以简单地撒上盐和胡椒煎一煎,也可以做成炸鸡排或日式炸鸡。放进汤里还能熬出鲜美高汤。如果快过保质期了,只要提前调味后放进微波炉加热一下,就成了鸡肉沙拉。可谓是平民百姓的好伙伴。并不是说吃猪肉或牛肉不好,而是在一开始设计日常生活时,不妨就从鸡肉开始。“鸡肉便宜时就买来囤着”这句话,简直堪称至理名言。
在那基础上,如果家庭预算变得宽裕了,偶尔伸手去拿牛肉也是可以的。像鸭肉和鹿肉这样的确实价格高,但带有野性的风味,是鸡肉所没有的。
念佛其实也是一样的。读法然上人的话语时,虽然与刚才所说的有些矛盾,但他有时也教导说“杂行”也能成为佛道的帮助。
如果是在对阿弥陀如来的信心已确立之后,坐禅等修行,乃至礼拜除阿弥陀如来以外的佛,也都能成为佛道的助缘。
我之心若乘阿弥陀佛本愿,取得决定往生之信,那么与其他善根结缘、助我修行之事,也完全不能算作杂行。
出自法然上人《二十二问答》
换句话说,这是在“对念佛的信心已坚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已整顿好”的前提条件下,种种佛道实践也能带来学习和启发。
净土宗看似强调“专修念佛”,与其他修行方式保持距离,实则并非完全如此。专心念诵“南无阿弥陀佛”的状态,在事实上也是进入了禅定的境地。而且,如果能够从内心诚挚地供养阿弥陀如来,那么供养其他佛陀时应有的态度也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来。就如同从鸡肉开始安排生活一样,从念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点出发去亲近佛道修行,最终也成为通向各种修行方式的捷径。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