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本愿念佛集【第二章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归正之文】
(净土宗的基本观点是“修行等于念佛”,而其依据在于:“因为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就是本章要讨论的主题。)
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
在前一回中,我们提到了,为什么只称念佛号就足够了?为什么可以完全忽略其他修行?对此,善导大师给出了一个极其简洁的回答:
因为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
顺彼佛愿故
据说,法然上人正是被这句话深深打动,从而对念佛的教义产生了坚定的信心。
当然,对于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这两位宗教的天才来说,也许只需寥寥数语,就能彼此领会那不可言说的佛之世界。但对我们凡人而言,要一下子明白其中的深意,恐怕没那么容易。因此,还是需要进行一番详细的说明才行。
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教科书式的标准解释。
在《无量寿经》中,详尽记述了阿弥陀如来修行时期的事迹。
据说,阿弥陀如来在修行时期名为法藏菩萨。法藏菩萨曾在漫长的五劫岁月中,深入思索当自己成佛之后要建立一个怎样理想的世界,并由此发下了四十八条大愿。如果你能联想到政治人物在竞选时,发表政见、描绘理想国度的政纲,或许会比较容易理解。现实中的政治家,即便顺利当选,也常常无法兑现承诺;但根据《无量寿经》的说法,法藏菩萨却凭借长期修行,最终一一兑现了自己所立的四十八条大愿,成功建立了理想的极乐净土世界,并成就了佛果,达到了如来的境地。
这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第十八愿,其内容大意如下:
无论是哪一方世界的众生,只要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往生我的国土,并称念我的名号,哪怕只有十声,我也一定应其所愿,接引其往生。倘若无法做到这一点,我誓不成佛。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因为这条愿也已经圆满成就了,所以,我们只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便能被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我们念佛的理由,正是因为“阿弥陀如来如此发愿”。
然而,仅凭这样的教科书式的说明,大家真的就能完全信服吗?
有人或许会想:
“《无量寿经》又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只不过是后世的印度人借用释迦牟尼佛的名义创作的同人作品罢了。连阿弥陀如来的发愿也都是编造的故事吧!”
“既然是虚构世界的设定,那愿望全都实现也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像这样的问题,大概很难彻底消除。
我们这一时代的人,已经知道包括《无量寿经》在内的大乘经典,许多都是后人以佛陀之名所作的二次创作。如果将这些经典的每一句话都当作绝对真实来理解,那不就像把动漫或漫画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一样吗。
世界由愿构成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因为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要从佛教的角度,准确地理解“愿”这一看似普通的词语。
一提到宗教,人们往往会本能地联想到“信仰”。尤其在谈到净土教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信仰阿弥陀如来的教法”。然而,从我研读佛典的感受来看,与其说净土教的根本是“信”,不如说是“愿”这一情感更为贴切地包裹着整个教义核心。事实上,如果对净土三部经以及《选択本愿念佛集》进行全文搜索,会发现“愿”字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信”字:
佛典名称 | “愿”的出现次数 | “信”的出现次数 |
《无量寿经》 | 68次 | 35次 |
《观无量寿经》 | 18次 | 4次 |
《阿弥陀经》 | 7次 | 11次 |
《选択本愿念佛集》 | 191次 | 56次 |
虽然净土真宗的祖师亲鸾圣人特别强调“信”,而我也并不是想仅凭词频多寡来判断“愿”比“信”更重要。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愿”这一概念极其深刻地继承了佛教的世界观,在佛教思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点可以从源信僧都的《往生要集》中一段话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世间万物,皆由愿而生。没有愿,就没有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立愿。
一切诸法皆以愿为根本。若离愿,则无法成就。因此应当发愿。
这句话在《往生要集》中被作为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引文而收录。我在读到这段时,心中浮现出一种“龙树不会说这种话吧?”的奇妙感受。于是我查阅了原典,发现的确有些版本的记载与源信僧都的引用一致。但从上下文的逻辑推敲来看,更可能是误植。与其说是“一切诸法”,不如说是“一切诸佛的法”这一版本更为正确。
龙树菩萨本来的意图完全不同:
一切诸佛的教法,其根本都在于愿。(佛陀在成就觉悟之后,基于想要拯救一切众生而发的)愿,才是佛法建立的起点。因此,(凡志于佛道者)应当发愿。
一切诸佛之法,以愿为本。若离愿,则不得成就。是故应发愿。
——这才应该是原本的意思。
像这样的“佛的愿”,是极其庄严神圣的,不容与“我们凡夫的私愿”相提并论。正因如此,不只是龙树菩萨,连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也不曾轻易主张“万法皆由愿成”这样的诠释方式。至于源信僧都,或许他早已察觉这一句的误植,但因为这段话太过美妙动人,富有深意,他才故意保留了这个版本。我也由衷赞赏这一做法,它没有歪曲佛教的世界观,反而赋予了其一种带有日本情感的诗意润色,可谓神来之笔。
佛教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在佛典所描绘的世界观中,世间并非是由物理法则所主宰的物质体系,而是由我们众生所造作的业所形成的。比如,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连宇宙的起源也被如此解释:
由于一切有情众生的业力增强的力量,在虚空之中便开始吹起细微的风。这正是器世间即将形成的预兆。
一切有情之业之增上力,于空中渐生微细之风,此为器世间将成之前相。
也就是说,宇宙的生成,是由业的力量引起的。在这里的业,并不是我们个人所造的私业,而是众生共同所造之共业。比如说,全球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地球变暖,就是共业的一个例证。
我们每天都在造业,而这种业被认为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三种类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行为和口中说出的话,哪怕只是心中所想,也会积累业力。而我们的行为与语言,归根结底不过是内心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世界,其实是由我们的心所构成的。例如,在《华严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若有人想要真正了解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就应当观照法界的本性,一切皆唯是心之所造。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正是彻底接受并继承了这种从“业”与“心”出发而看待世界的佛教基本态度,使得源信僧都将其换一种方式表达为:万事万物由“愿”而成。是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怀着各种“愿望”活着。有的愿望可以实现,有的却遥不可及;有的高尚崇高,有的则狭隘自私。如果我们都能怀着正念、抱持正愿、付诸正行,这个世界理应更加美好。然而,现实之所以并非如此,或许正是因为我们的愿望太过渺小,或者过于污浊。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会不断怀抱希望,相信未来会更好。
若说“世界由业所成”,其中的沉重感容易令人陷入对过去罪业的自责;而“世界是心的显现”,虽是事实,却显得过于虚无缥缈。相比之下,将世界理解为“由愿而成”,则更令人心生希望与力量。
愿就是力
关于“愿”,我们已经说了很多。
如果一时之间听到“因为阿弥陀如来是如此发愿的”这句话,感觉难以理解,不知该如何接受这看不见的世界,那么,不妨试着将其换成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来思考。比如,设想您的孩子表达了“我想出国留学”的愿望。如果孩子是真心渴望如此,您可能会带他去上英语会话课,尽力筹措留学的费用,陪他一起商量留学地点,会竭尽所能地给予支持吧。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如此称赞阿弥陀如来于修行时所立下的大愿并为之精进不懈的精神:
拥有愿望,便能生出力量。有了力量,愿望才能实现。
以愿成力,以力成愿。
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当我们自己确立了对未来的愿望时,内心便会自然生出前进的力量。而这股力量不仅推动我们自己,也能够吸引周围的协力者,共同去实现那个愿望。
善导大师从《无量寿经》中记述的阿弥陀如来修行时代的故事中深刻洞察到,阿弥陀如来之愿,归根结底就是想要向我们倾注慈爱,这也正是阿弥陀如来的力。
如果是这样,我们只需将自己托付给那份愿望与那份力量即可——这正是净土宗的简明而深远的理解方式。
就像孩子说出“我想去留学”时,父母会倾尽全力支持他一样。
又或者,就像自己若真心渴望买房或购车,即便要贷款也愿意全力以赴去达成梦想一样。
起初不习惯的时候,或许我们很难坦率接受“因为阿弥陀如来是这样发愿的”这句话,但在净土教中,教导我们要去真诚面对自己的愿望,也尊重他人的愿望。这可以说是我们在尘世中生存的宝贵指引。如果我们珍视自己的愿望去生活,终有一天,我们的心也会向阿弥陀如来的愿望敞开。
No comments yet.